婚内出轨二年怎么办呢怎么离婚
婚姻本是人生中一段神圣而美好的旅程,夫妻双方携手相伴,承诺共度一生。然而,婚内出轨这一现象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将原本幸福的家庭炸得支离破碎。当发现伴侣婚内出轨长达二年之久,这无疑是对婚姻的沉重打击,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尤其是在离婚这个关键问题上。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探讨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以及怎样离婚。
一、婚内出轨二年怎么办呢怎么离婚
当面临伴侣婚内出轨二年这种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在情绪激动时做出冲动的决定。离婚主要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
如果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协议离婚是较为快捷和和平的方式。在协议离婚时,需要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分担等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双方需签订书面离婚协议,然后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并向当事人发放《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之日起三十日冷静期内,任何一方反悔都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向受理离婚登记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亲自填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经婚姻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发给《撤回离婚登记确认单》,并将《离婚登记申请书》《离婚协议书》等相关材料存档。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持相关规定的证件和材料,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
如果双方无法就离婚相关问题达成一致,那么就需要通过诉讼离婚。在诉讼离婚中,出轨可以作为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证据。可以收集相关的证据,如聊天记录、照片、视频、证人证言等。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一般是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在财产分割方面,虽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出轨方要少分财产,但根据实际情况,法院可能会倾向于无过错方。同时,无过错方还可以要求过错方进行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二、婚内出轨二年离婚财产如何分割
在婚内出轨二年离婚的情况下,财产分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哪些是夫妻共同财产,哪些是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等一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一般遵循均等分割的原则,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由于一方婚内出轨二年,属于有过错的一方,法院在判决时可能会考虑到这一因素,适当倾向于无过错方。无过错方可以要求在财产分割上获得更多的份额。例如,在房产分割时,如果双方都主张房屋所有权,法院可能会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如经济状况、抚养子女情况等,将房屋判给更需要的一方,同时由获得房屋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在存款、股票等财产分割上,也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分配。
此外,如果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三、婚内出轨二年离婚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在婚内出轨二年离婚案件中,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法院在判决孩子抚养权时,始终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为出发点。
如果孩子不满两周岁,一般情况下会判给母亲直接抚养,但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亲生活: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亲生活的。
对于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教育背景、品德修养等因素。虽然一方婚内出轨二年,但这并不直接决定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关键还是看哪一方更能为孩子提供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如果出轨方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赌博等,可能会对其争取孩子抚养权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子女已满八周岁,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法院会在询问孩子的意见后,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判决。同时,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需要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综上所述,当遇到婚内出轨二年这种复杂的情况,无论是选择离婚的方式,还是处理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等问题,都需要谨慎对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如遇类似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