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离婚得不到财产吗怎么办
在婚姻生活中,出轨是一个极具破坏力的问题,当婚姻因此走向尽头,财产分割往往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一方出轨,在离婚时就不能分得财产,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如果真的遇到认为不合理的财产分割情况又该怎么办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一、出轨离婚得不到财产吗怎么办
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出轨方在离婚时就不能分得财产。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这意味着,出轨方虽然是过错方,但依然有权利参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如果在离婚时,无过错方认为出轨方不应分得财产,或者应少分财产,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出轨方与他人的聊天记录、照片、视频、开房记录等。只有有了充分的证据,法院在判决时才会考虑照顾无过错方的权益。
若遇到对方出轨,自己却面临财产分割不合理的情况,第一步可以尝试与对方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向对方说明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及自己的合理诉求。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积极收集和整理证据,配合法院的调查和审理工作。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包括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等。在分割财产时,要准确界定哪些是夫妻共同财产,哪些是个人财产。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不参与分割。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出轨方可能会存在转移、隐藏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如果发现这种情况,无过错方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并要求对转移、隐藏财产的一方少分或不分财产。
在面对出轨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时,要了解法律规定,收集相关证据,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出轨离婚财产分割比例一般是多少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出轨离婚财产分割比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是因为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都不同,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做出判决。
一般来说,如果出轨行为情节较轻,对婚姻关系的破坏程度较小,法院可能会在财产分割时适当照顾无过错方,但比例通常不会相差太大。可能会在平均分割的基础上,适当向无过错方倾斜,比如无过错方可以分得55% - 60%的财产。
如果出轨行为情节严重,比如出轨方与他人长期同居,对无过错方造成了较大的精神伤害,法院在判决时会更倾向于照顾无过错方。此时,无过错方可能会分得60% - 70%甚至更高比例的财产。
除了出轨情节外,法院还会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双方的经济状况。如果无过错方经济条件较差,生活比较困难,法院可能会在财产分割时给予更多的照顾。还有子女的抚养问题,如果无过错方获得了子女的抚养权,为了保障子女的生活和教育,法院也可能会适当增加无过错方的财产分割比例。
另外,夫妻共同财产的来源和数量也会影响分割比例。如果夫妻共同财产主要是由无过错方创造的,那么在分割时也会对无过错方有利。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比例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具体的分割比例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由法院来确定。在处理出轨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时,当事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如何收集出轨方不利于财产分割的证据
在出轨离婚财产分割案件中,收集出轨方不利于财产分割的证据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证据收集方法。
1. 书证:这是比较常见的证据类型。可以收集出轨方与第三者之间的书信、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在收集聊天记录时,要注意保留原始载体,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例如,可以通过截图、录屏等方式保存聊天记录,并对其进行公证。
2. 物证:包括出轨方与第三者的亲密照片、视频、录音等。这些证据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说服力。在收集照片和视频时,要注意合法性,不能通过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方式获取。可以在公共场所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
3. 证人证言:如果有证人目睹了出轨方的出轨行为,可以让证人出具书面证言或出庭作证。证人可以是邻居、朋友、同事等。在让证人作证时,要确保证人的身份真实可靠,并且证言内容真实客观。
4. 鉴定意见:例如亲子鉴定报告。如果怀疑子女不是自己亲生的,可以通过亲子鉴定来确定。亲子鉴定报告具有较高的证明力,可以作为财产分割的重要证据。
5. 视听资料:如监控录像。有些小区、酒店等场所可能安装有监控设备,如果能够获取到出轨方与第三者的监控录像,将对案件起到关键作用。但获取监控录像需要通过合法途径,比如向相关单位申请调取。
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要注意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不合法取得的证据是不能被法院采纳的。同时,要及时收集和保存证据,避免证据的灭失或损坏。
综上所述,关于出轨离婚财产分割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和实际操作。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要正确认识出轨方在财产分割中的权利,合理收集证据,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财产分割纠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如遇类似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