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解释:
  •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

  • 犯罪嫌疑人

    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侦查阶段一般办案机关为公安机关,有些类型案件如贪污受贿案件等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办...

  • 诉讼理由

    诉讼理由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的理由。客观存在而又可以证明的事实,才能成为诉讼的理由。

  • 仲裁监督

    仲裁监督是指仲裁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已经生效而又发现确有错误的裁决、调解重新处理的程序。仲裁监督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在仲裁程序中的具体体现。

  • 拒绝辩护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9条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可以拒绝辩护人继续为他辩护,也可以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这是被告人享有拒绝辩护权在基本法上的依据。既然是权利,...

  • 支付令

    支付令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督促程序,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的限期履行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的法律文书。债权人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债务人,可以直接向有管...

  • 独任制

    “合议制”的对称。在诉讼中,由1名法官审理案件并判决的制度。是许多国家实行的一种审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通常对罪行较轻案件采取独任审判制。例如日本,地方法院和家...

  • 更换当事人

    更换当事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发现起诉或应诉的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进行诉讼,而让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退出诉讼的一种活动。

  • 共同管辖

    共同管辖指两个以上的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共同管辖是基于某些牵连关系发生的。比如,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一个法院管辖区,侵权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地不在—个...

  • 撤诉

    1,在民事诉讼法上是指原告在法院立案受理后,作出判决之前,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法院提出撤回其起诉的要求。申请撤诉的条件是:(I)申请人必须是原告、上诉人及其法定代...

  • 抗诉

    抗诉是指法律授予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的一项法律监督权。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要求的诉讼活动。抗诉有...

  • 管辖权转移

    管辖权的转移: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同意,将案件的管辖权由上级人民法院移交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下级人民法院转交给上级人民法院的制度。管辖权的转移是对级别管...

  • 形成之诉

    某些形成权的行使,需要提其诉讼,由法院作成判决才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内容变更或消灭,该类诉讼即为形成之诉。形成之诉,是依据判决使权利关系及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之类型的...

  • 被告人

    被告人是指被诉称侵犯了原告民事权益,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人,是“原告人”的对称。被告是民事诉讼中的一方当事人。凡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被告人,...

  • 无罪辩护

    无罪辩护是指被告人和其辩护律师在庭审中为被告人作无罪的辩解,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公诉人得到法院支持,被告人被判决有罪;一个是辩护观点被法院采纳,被告人被判决无罪...

  • 法院调解

    又称“诉讼中的调解”。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等问题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后,终结诉讼程序的活动。...

  • 追加当事人

    根据法律的规定,使应当参加诉讼而未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制度。例如,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

  • 处断一罪

    又称“裁判上的一罪”、“科刑上的一罪”和“处分的一罪”。法律把实质上的数罪,在科刑上当做一罪处断的情况。处断上的一罪包括想象竞合犯、牵连犯、连续犯。它们比并合罪...

  • 见证

    见证指具备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受当事人或司法机关的委托,到现场对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行为,就自己亲眼所见,依法对某些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观察、监...

  • 判决生效

    判决生效时间是从民事案件当事人收到判决的次日起(第二天)计算,经过15天,如果当事人在这段时间没有提起上诉,判决即在上诉期后生效;如果任何一方上诉,那么判决不生...